全国服务热线 13539153619

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基础与临床研究展望

发布:2013-02-03 17:27,更新:2010-01-01 00:00
 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基础与临床研究展望

前言:

    近30年来,肝癌病人的总体疗效虽然有一定的提高,但大部分中晚期病人疗效仍然很差,尤其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pvtt,portal vein tumor thrombus)时,手术切除的根治率低,术后复发率高,中晚期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病人的自然生存期多为3个月--1年,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及预后。目前,已从pvtt的解剖学、病理学、分子生物学及临床等方面展开研究,pvtt的形成机制与肝癌转移复发的关系正在阐明,治疗方法也得到进一步改进。
门静脉癌栓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pvtt的形成是一系列多环节的过程,主要与肿瘤增生分化、肿瘤血管生成、肿瘤细胞脱落、粘附结合内皮细胞、侵犯血管及基底膜(基质天然屏障),并逃避宿主免疫攻击,癌栓铸型生长等有关。同时,涉及机体免疫功能,血流动力学改变如门静脉压力改变、门静脉反流等多种因素。
     细胞外基质蛋白是一群具有特殊结构和功能的生物大分子。细胞外基质直接参与肝癌pvtt形成的启动、进展和在门静脉内继续生长的过程。iv型胶原(col iv)及层连蛋白(ln)与癌栓形成密切相关。肝癌发生时,窦壁col iv及ln的阳性表达明显增强,肝癌发生时,窦壁胶原及层连蛋白的阳性表达明显增强,且呈不同程度的片状缺失或消失,在低分化癌及有门静脉癌栓(pvtt)的肝癌组织中尤为明显。基膜的断裂、缺失及减少破坏了作为屏障的完整性,使得肿瘤细胞易于穿越基膜屏障进入门静脉形成转移的pvtt。
    肿瘤细胞在穿越组织自然屏障转移和浸润过程中必须产生或诱导产生蛋白酶类以破坏由细胞间质和基底膜组成的细胞基质,其中基质金属蛋白酶(mmp,matrix metalloproteinase)及其组织抑制剂(timp)系统在基质破坏中至关重要。

门静脉癌栓与血管生成

    虽然肝癌可呈多中心发生,但肝内播散仍是肝内多发病灶的主要原因。因为肝癌常侵犯门静脉形成门静脉癌栓,根据尸检或影像学检查,20%-70%的肝癌伴有pvtt。癌栓通过门静脉血流向肝内转移,导致肝内播散和复发。pvtt是影响肝癌预后的Zui重要因素。与肝癌细胞一样,pvtt的形成发展也离不开血供,pvtt与肿瘤血管生成的研究正在深入。

    静脉癌栓或血栓是肿瘤病人常见的并发症,这是因为几乎所有的肿瘤细胞均分泌或表达促凝因子如组织因子,它们激活凝血因子vii和x、增加单核细胞、血小板的促凝活性以及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使机体处于一种促凝状态。但肝癌病人中,门静脉内有栓子不一定都是癌栓,少数肝癌病人中有良性栓子如血块等。门静脉内良性栓子发生往往伴有腹部治疗史(如腹腔探查术或内镜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经皮乙醇局部注射治疗)。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有助鉴别门静脉内良性和恶性栓子。若栓子内有血流且呈脉冲式离肝方向,可诊断为癌栓,特异性几达;若栓子内测不到血流,可在b超引流下穿刺活检作Zui后诊断。

    在ct平扫中,pvtt呈低密度充盈缺损。

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临床研究与展望

    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pvtt)的发生率较高,根据尸检、影像学及病理学检查统计,如将癌内门静脉的微小癌栓、段分支、主支及门静脉主干癌栓包括在内,肝癌合并pvtt的发生率为62.9%-90%,是肝癌转移复发及影响预后的主要病理基础。近年来,对pvtt的临床已有初步研究,突破了以往的观念---一旦发现右肉眼癌栓便视之为手术或经皮穿刺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等治疗禁忌症,根据肝癌和pvtt以及肝功能的情况开展积极地治疗措施,取得一定的疗效。
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治疗
(一)外科治疗

联系方式

  • 地址:中国 广东 梅州市梅江区 梅州市黄塘市场13号
  • 邮编:514001
  • 电话:86-0753-2208648
  • 联系人:未提供
  • 手机:13539153619
  • 传真:-0753-2208648